财务外包论文十篇ope体育_jinnianhui金年会 - 首页
欢迎访问金年会官网!
400-023-4588
020-88888888
当前位置: 金年会 > 找问题 > 工商服务

财务外包论文十篇ope体育

发布日期:2023-10-01 16:34:11 浏览次数:

  ope体育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务外包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一项重要财务管理模式。

  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充分的利用市场资源,而将企业财务管理的非核心业务或流程交予外包服务商处理,从而实现企业资源合理分配,更好的发展其核心业务,以提高市场竞争力。本文主要对于财务外包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管理对策,旨在为企业规避和降低外包风险提供参考。

  1.1 财务外包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务外包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一项重要财务管理模式。关于财务外包的概念,业内研究人员归结如下:财务外包是指将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部分非核心业务或流程外包给专业的财务公司记账或处理业务的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外包的产生基于如下三种理论:①核心竞争力理论。主要指在财务外包的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核心业务应执行严格保密与控制机制,原则上核心业务不予外包,而是将非核心或日常业务外包;②交易费用理论。财务外包是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可以合理规避企业因市场的不确定性产生的经营风险,缩减财务机构,减少交易费用;③资源基础理论。该理论指出企业可以通过关键和稀缺的资源基础来提高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而通过财务外包,在市场中寻找企业所需要的关键、稀缺资源,可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2 财务外包风险 所谓风险是指因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或其他变动因素导致的,事件的发展结果背离预期结果,并因此可能引发利益损失的不确定性。财务外包风险即企业将财务管理业务或流程外包后,由于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企业本身的制约能力以及外包业务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影响,致使财务外包的实际结果与企业预期结果产生差异而导致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2.1 信息风险 信息风险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全面或信息错误,对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或经营战略产生的不良后果。使用信息的交易方均为理性思维,并会因其掌握的信息产生对经营活动有影响的行为偏好。此外,部分执行财务外包管理模式的企业,可能会对外包企业的信誉度产生质疑,致使外包企业在对该企业业务状况进行了解时,故意将关键信息隐瞒,从而导致外包服务企业因获取的信息不全面或者信息误导,而不能提供最佳服务,进而影响服务质量,导致业务处理滞后或成本费用较高,这与企业制定财务外包决策的初衷严重背离。

  2.2 外包服务商的选择风险 外包服务商的信誉度和服务质量将直接影响财务外包结果。因此,外包服务商的选择对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风险。对服务商的选择至关重要,其时间可能并不是很长,一般从外包决策制定开始到签署外包合同后结束。但是,过程极具挑战性和战略性。目前,我国与企业财务外包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因此,对外包服务商的选择和衡量,将由财务外包企业自行决定,并自行承担风险。一旦选择失误,可能致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2.3 企业和外包服务商的沟通风险 财务外包企业与外包服务商之间的沟通程度也将对外包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两者在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处理、加工和交换过程中是否做到了信息流畅。由于企业形式、企业规模、企业理念、企业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再加上交流方式的选择不当,均可能导致财务外包企业和外包服务商之间产生沟通障碍。

  2.4 外包活动失败风险 通常,财务外包是企业管理层在对企业的经营各方面因素如人力、资源、财务等进行综合分析后,制定的重要战略决策。因此,财务外包能否实现预期结果对企业以后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市场环境的变化、外包服务商的信誉度以及财务管理的复杂性决定了财务外包活动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旦外包活动失败,企业将蒙受重大损失。导致企业外包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来自企业内部的压力。由于外包结果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企业内部可能会因压力产生部分意见,阻碍领导决策,影响外包合约的签订和执行。②由于企业过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对财务信息隐瞒或提供不及时,致使外包服务商无法得到完整、准确信息,外包服务不能顺利开展,导致外包结果与预期结果背离。③外包服务商能力不足。因能力有限或经验不足,不能按照合约保质、保量的完成外包内容,从而无法给财务外包企业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致使外包失败。

  3.1 强化对信息风险的管控 为了有效的预防和降低在财务外包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风险,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做好合约签订前的信息管控工作。一方面,企业在作出财务外包决策后,应对外包服务商的招标及评估工作认真规划、设计,按照规程对前来招标的外包服务商的服务能力、信誉度、资质、财务状况等各方面做出详细了解。另一方面,企业在制定外包合同时,要对合同条款反复推敲,做到尽量细化,必要时聘请专业的咨询机构或者律师对合同的各项条款进行严格审定,尽可能的完善合同条款,规避因合约而产生的外包风险。第二,做好合约签订后的信息管控工作。合约签订后,为了确保外包服务商能够认真履行合约,提供预期的服务,财务外包企业要定期审核、评价外包服务商的服务结果,并对评价结果作出合理的奖惩处理。

  3.2 慎重选择外包服务商 财务管理工作涉及到企业的多项财务机密,如若采取财务外包模式,有可能会导致财务机密外泄,外包风险和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外包服务商的选择对企业而言显得尤为重要。通常在选择外包商时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考虑:①关注外包商的服务价格。企业之所以要采取财务外包模式,是因为要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经营利润。这就要求企业在选择财务外包模式产生的成本必须要低于不采取财务外包的成本,并且要确保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优先考虑服务价格较低的外包商。②关注外包商的信誉度和服务质量。企业财务外包决策能够顺利的实现节约成本、增加效益的外包结果,所选外包商的信誉度和服务质量至关重要,起着决定性作用。③关注外包服务商的人员分工和内部管理制度。财务外包企业要对外包服务商的基本信息进行一定的调查,详细了解外包商的人员分分工情况和内部管理制度,优先考虑人员分工较明确、各项管理制度较健全,人员专业素质和道德水平较高的外包服务商。

  3.3 加强企业和外包服务商的沟通 财务外包企业与外包服务商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利益关系,同时也是信息共享关系。在合作过程中信息沟通是否通畅直接影响着合作结果和双方利益。为了更好的发挥财务外包的优势,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效益,在与外包商合作的过程中,企业与外包商加强信息沟通,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首先应与外包服务商的业务人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可以定期组织开展一些娱乐活动、文艺活动、企业文化交流会等。②企业应鼓励财务人员积极的配合和参与外包服务商的服务工作。及时的提供给外包服务人员必要的信息支持与帮助,确保外商服务人员能够尽快的熟悉企业财务信息状况,更好的开展工作,从而高质量的提供服务。③企业的财务人员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外包商的服务进行监督、评估。并做好风险细化分析,对影响较大的风险因素要重点监督,及时的与外包商沟通,并交换处理意见,以降低风险机率。

  3.4 防范财务外包失败风险 为了有效的规避和降低企业财务外包失败风险,企业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要成立专门的财务外包小组,负责财务外包的各项工作。由于财务外包的内容较多,涉及面较广,因此成立专门的财务外包小组,有利于更好的开展各项财务外包工作。②做好财务外包业务的界定工作。当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成本高于财务外包成本时,依据交易费用理论,企业应在确保其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考虑财务外包的财务模式,反之,则采用内部财务管理模式。③要签订严格、详细的合约。合约是根据外包内容以及双方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通过书面形式陈列,且规定了违约方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合约是外包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企业合理的规避外包风险的有效举措。④企业要选择信誉度高且服务质量好的外包商,确保预期外包结果的顺利实现。

  3.5 树立正确的企业财务外包观念 树立正确的财务外包观念,对企业外包工作的顺利开展非常重要。①树立正确的财务外包观念,要使得企业的管理层及财务人员深刻意识到,企业采取财务外包决策是为了降低企业成本、减少部分财务工作量,而并非是将所有的财务工作全部外包。②要充分利用外包商业务人员的专业技术特长,有效的发挥其优势。

  近年来,在交易费用的理论下,企业财务外包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并对企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三方面对企业财务外包风险进行了重点分析,并提出了五点管理对策:强化对信息风险的管控、慎重选择外包服务商、加强企业和外包服务商的沟通、防范财务外包失败风险和树立正确的企业财务外包观念,以期对企业有效的规避和降低财务外包风险提供指导和帮助。

  [1]任秀梅,柳金叶.财务外包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5).

  [2]刘佳.雾里看花—浅谈我国企业的财务外包[J].商场现代化,2009(15).

  [3]倾志贵.基于外包的企业边界和竞争优势探讨[J].商业时代,2008(3).

  内容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财务造假事件屡现:国外有安然(Enron)、世界通讯(WorldCom),国内有“中航油”、“国美”。财务造假对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加强企业财务治理,保护企业利益相关者权益,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旨在建立一个以利益相关者为主导的财务治理框架,以促进企业的规范运作,增加利益相关者的价值。

  近年来,财务造假案件屡现,财务治理受到了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对于财务治理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外关于财务治理的研究多寓于公司治理的范畴内,并没有作为一个单独的课题加以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了委托理论,该理论从公司治理角度建立资本结构与经营者行为之间关系的成本模型,指出了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Richard和Philip(2000)提出公司财务报告应披露与公司治理有关的信息。华盛顿大学教授Jarrad等(2008)从实证角度论述了公司治理对库存现金持有量之间的关系,认为完善公司治理有利于公司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Christopher等(2010)关注了公司治理、财务报告及债权人利益保护的课题,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比较而言,我国学术界则把财务治理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来研究,更具系统性。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汤谷良(1994)教授在其论文《出资者财务论》中首次提出了财权的概念,并认为财权应该是一个与产权相区别的独立财务学概念。杨淑娥(2002)认为财务治理是财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配置的制度安排,这一定义成为后来财务治理结构建立的基础。伍中信(2006)以财权理论为理论基石,构建了一个以财权配置为核心的财务治理体系。

  本文认为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应以我国现有的财务治理研究成果为基础,并借鉴国外公司治理中财务部分的最新前沿,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框架。

  利益相关者是指在公司中存在利益或具有索取权的群体。Freeman(1984)认为,利益相关者应包括供应商、客户、雇员、股东、当地的社区以及处于人角色的管理者。米切尔(1995)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三个层次—确定型利益相关者、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和潜在利益相关者。我国学者李心合(2004)分别从合作性和威胁性两个方面,将利益相关者分为支持型、边缘型、不支持型和混合型利益相关者四类。

  本文将利益相关者界定为向企业投入了专属资本并对企业有要求权的利益群体。这些专属资本可以是财务资本、人力资本、借贷资本亦或上述资本所有者的授权ope体育。具体包括股东、经营者(含董事会和经理层)、监事会、员工、债权人、政府等。

  财权是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核心,它包括财务关系和财务活动两个层次。伍中信提出的财权流理论认为财权起源于原始产权主体。这一理论的基础是资本雇佣劳动,他支持的是股东至上理论,认为只有向公司投入资本的股东才具有企业的财权。本文认为,在现代公司中,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所有权资本不再是企业资本的唯一来源。企业除了所有权资本外,还依赖于人力资本、借贷资本等专用性资本的投入程度。因此,财权需要在上述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合理配置。

  财权从范畴上来看,可分为通用财权和剩余财权,前者源于显性契约视角,后者源于隐性契约视角。本文在考虑以上分类的基础上,认为财权具体包括财务收益权、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控制权。

  公司财务治理的目标,应该与公司目标、公司治理的目标在逻辑上具有一致性。西方关于公司治理的目标有如下两种理论:一是“股东至上”理论,其理论基础是资本雇佣劳动,认为公司的目标应最大限度的保证股东的权益;二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其理论基础是劳动雇佣资本,认为公司应体现利益相关者在公司中的利益诉求,即企业价值最大化。由于财权的分散化,企业价值最大化逐步取代传统的“股东至上”目标并成为主流财务目标。因此,本文认为,应将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作为企业财务治理的目标。这一目标基本上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处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关系,其二是开展利益最大化的财务活动。

  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财权配置是财务治理的核心。因此,利益相关者静态财务治理即以财权配置为核心建立公司财务治理结构,明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具体财权配置如表1所示。

  1.股东的财权配置。股东基于其向公司投入的所有权资本而享有公司的财权配置。具体包括:一是财务决策权,如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董事和监事的报酬、利润分配方案、证券发行等;二是收益分配权,股东基于其持股份额承担公司亏损的份额和分享公司盈利的份额;三是财务监督权,由于现代公司的两权分离,并非所有的股东均参与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因此股东有权利获悉公司运行情况的财务信息。

  2.经营者的财权配置。经营者基于其向公司投入的人力资本而享有公司的财权配置ope体育。具体包括:一是日常财务决策权,如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决定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决定公司经理的人选及其报酬等;二是财务控制权,管理层需执行股东会批准的预算方案并对偏离预算方案进行控制;三是财务收益权,股东大会会依据管理层的工作业绩给予其适当的剩余财务收益分配,如管理层股权激励计划。

  [摘 要]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要满足市场的需求,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清晰的培养目标定位、知识结构定位和能力结构定位是关键。在市场定位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的具体特点和优势,构建“平台”加“模块”的课程体系,拓宽选修课的范围,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有效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

  财务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专业,至1998年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开始招生以来,已经有十几年了。十几年来,各个高校陆续开设财务管理专业,据2011年高校专业排名,全国高校现有财务管理专业点315个,若加上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财务管理专业点至少超过500个,是增速最快的专业之一。该专业增加较快原因在于社会需求较大,办学条件要求较低。但是,随着办学规模的增大,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与会计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去向上差异不大,在基本的技能的掌握上甚至不如会计人才;毕业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很难到岗位直接上手等,这些问题主要源于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课程体系不规范、课程内容存在较差、教学方法落后等原因导致培养的财务管理人才不满足市场的需求,不适应环境的变化,本文拟根据市场需求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满足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的变化实际上是一定时期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反映,面对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剧,人才的培养方案必须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接轨,加强学科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的质量。葛文雷(2007)调查分析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后,得出结论:综合分析能力和专业知识是财务管理人才素质中最重要的内容。此外,组织策划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是财务经理比较看重的素质。温素彬(2009)经过问卷调查,分析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发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广泛;岗位分工更加明细;资金管理仍然是财务管理的重点工作,并逐渐向多领域转变;市场对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和法律知识的要求在提高;市场更加需要理论和实践能力并重的高水平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老师也先后调研了各大企业和高校,发现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企业资本运作、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增加的趋势,但该专业对“经验”的要求很高,目前制造性企业一般是从优秀的会计人才中遴选。证券、投资和期货等金融性企业和外资公司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呈稳定增长的趋势。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清晰准确,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办学较晚,大多数院校是从会计专业中分离出来,所以在培养目标定位上接近会计专业,也有一些院校与金融学专业类似。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导致后期的课程设置上与会计或金融存在交叉或重复现象。因此,培养目标应在充分体现学校特色的基础上,突出企业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的专业特色。

  针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面向实业界和实务界的应用型高级财务人员,学生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在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财务总监为主要目标。具体可描述为:财务管理专业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具备财务管理和金融管理领域的基础知识,具有财务管理、金融、会计等方面工作的能力,能在国际或国内工商业、金融业、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税务事务所等领域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或金融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从设定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财务管理人才的就业面比较宽泛,为适应各个行业的环境和要求,学生要掌握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和财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我国的大政方针、经济政策、财务法规以及国际相关法规和惯例,又要接受财务管理方法和技能方面的严格训练,具备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实际能力。

  (1)管理学知识。该部分内容主要是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各项管理内容与财务的关系及在财务中的应用,包括管理学基本原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内容。

  (2)会计学知识。会计学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因此,会计学的相关知识是财务管理专业不可忽视重要内容,包括会计的流程和处理方法,会计基本技能,涉及的课程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成本会计等。

  (3)经济学和金融学知识。与财务管理密切相关的产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委托理论等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是应掌握的重点内容;金融学中的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等都是财务管理人才必备的知识结构。

  (4)财务管理知识。这是财务管理专业区别去其他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知识,是体系人才培养效果的知识体系,包括资金管理、风险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等内容,涉及的课程包括:初、中、高级财务管理、并购、价值管理、财务战略等。

  从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来看,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语言沟通、文字表达、人际交往、信息获取及分析的能力,还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求新求变的热情。

  (1)业务能力。财务管理的人才在业务方面应具备“会算、会说、会写”的能力,“会算”就是能熟练地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并能对资本运作等财务活动进行准确的决策;“会说”就是能用“专业普通话”将财务工作向领导或外专业人士解释清楚;“会写”就是能够准确并流畅地撰写财务调研报告、分析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2)适应能力。毕业生应具备适应单位的工作环境、工程特点和业务特点的能力,并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单位的文化气氛,熟悉产品生产的工艺和流程,掌握企业发展战略和财务工作重点,较为熟练地从事岗位工作。

  (3) 组织能力。强调分析、决策能力及其有效的分配和组织协调能力,即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体系的设计、实施和校内外各种教学平台实现的。课程是学校为学生所开设的,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各种教学科目。学生学完所有的课程应该具备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因此,课程的设置应该是系统的、整体的,形成一个规范的学科体系。同时,还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要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应用能力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内容,形成一个以创新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基本技能和应用性为目的的课程体系。设置原则包括:

  (1)注重课程设置的前瞻性。以往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更新常常是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学生还未走出校门所学知识早已过时的情况。鉴于此,财务专业课程设置时要有广阔的视野和超前的意识,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研究和预测,尽量使设置的课程体系能够与时俱进,并保持适度超前,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从而保持专业良好的声誉和旺盛的生命力。

  (2)课程设置特色化。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一门与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均有交叉的综合叉学科,可以设置的课程很多,要突出特色,必须围绕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分析,并根据各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及所依托的教学资源等来设置课程。

  (3)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强调的是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而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过多的强调理论的传授,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要解决该问题,必须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增加实践课和实训课的比例,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践环境,促使学生提高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4)提供丰富的专业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置应围绕拓展学生知识面、帮助学生提高职业适应性方面来考虑。

  根据市场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一定要满足社会未来发展的需求。按照这一要求,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根据其学科范畴,按照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的原则构建。本文以黑龙江科技学院为例,来设置该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黑龙江科技学院是以工为主的学校,秉承大工程、大实践、大德育的教育理念,所有专业都要求工程意识,根据该特点,采取“平台”加“模块”的思路构建课程体系,包含4大平台11个模块、由必修课和多方向动态选修课群有机构成、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完整体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该平台的培养要求和目标是落实大德育教育理念,实现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品德,包括国防与安全教育模块、思想政治教育模块、体育与健康教育模块三个模块。设置的主要课程有:军训、军事理论、安全教育、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德育实践、健康教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

  该平台重点落实大工程教育理念,实现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进行专业教育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包括工程通识教育模块和通用基础教育模块两个模块。其中工程通识教育模块以工程技术发展为主线,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现代工程观;通用基础教育模块以工程为背景,将工程教育、自然科学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融合,使学生掌握专业学习所具备的知识基础,基本技能,为专业学习做好准备。该平台的课程包括工程教育、工程训练、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数学、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

  该平台的培养要求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包括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和专业能力模块,每个模块都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体系。

  专业基础模块以财务管理专业培养为根本;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管理学和会计学基础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和阅读能力。该模块的课程包括:必修课:管理学原理、计算技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初级会计学、运筹学、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国际贸易;选修课:生产与运作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专业外语、税务管理、审计学基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管理、经济应用文写作等。

  专业方向模块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开展专业教育,体现专业特色。该模块的课程包括:必修课:税法、中级财务管理、税收筹划、资产评估、财务分析、证券投资学、计算机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项目评价等;选修课:财务制度设计、资本运营、公司理财案例、税收相关法规、价值评估、投资组合规划、企业财务战略等。

  专业能力模块结合专业语言能力和专业管理能力培养的要求,开展会计模拟实训、金融模拟实训、理财综合实训等课程实践,同时分学期到企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着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该模块的课程设置包括:财务基本技能训练、纳税筹划模拟实训、理财综合能力实训、金融模拟实训、跨专业综合实训、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

  该平台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包括公共选修课模块、课外文体活动与社会实践模块、执业技能拓展与科技创新模块三大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拓宽学生知识面,改善学生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内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课外文体活动与社会实践模块主要为了丰富广大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执业技能拓展与科技创新模块通过开展各种技能大赛,ERP沙盘大赛,国际财务管理案例分析大赛,参与大学生科技立项,或和老师一起合作等,同时,鼓励学生考取国际理财规划师、注册税务师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课程和实践环节设置科学合理,能鲜明体现能力培养的需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专业教育与课外素质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相结合,并且多方向选修课群的设计可以有效应对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

  [1]葛文雷,吴丽贤,常珊珊.财务管理人才建设的市场需求分析与培养设想.华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291-297

  [2]温素彬,彭敏,王碧亮.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会计之友,2009,(12下):79-82

  财务外包(Financial Outsourcing),财务外包是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发展较快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是企业将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某些事项或流程外包给外部专业机构代为操作和执行的一种财务战略管理模式。

  财务外包企业将自身繁琐业务、重复性高且价值含量低的部分财务职能进行外包,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效应,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和可靠性需求,同时整合企业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改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传统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技术,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系统,不但可以保证企业目标的正常实现,而且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保证企业财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受经营者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的限制,对于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不能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致使企业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影响财务外包的质量。

  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的技术、凝聚力、文化和人才管理等各方面的体现,是企业各部门和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理所当然属于企业核心能力的范围之内。当企业实施外包战略后,需要外包商与企业共同协作进行亲密接触,可能需要把企业的财务数据,包括应收账款、财务预算、资产负债等一系列比较隐私的数据告知服务商,很可能造成企业财务秘密变成“大众公开的秘密”,从而产生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实施财务外包的重要的原因是财务外包能够节约成本。将部分或全部财务工作交外部专业服务机构,一是可以节约聘请财务人员的人工成本,二是可以节约财务信息化的软硬件建设成本,同时,也能够得到更加专业化、高品质的企业财务外包服务。但是,企业财务外包服务商可能会为了承接财务外包业务,会在接受低价格的同时降低财务服务的质量。

  承担财务外包的外部专业机构的人员只是隔一段时间才去企业进行一次相应的服务,一定时期内给企业反馈一次财务信息和意见。这就使得财务工作出现“脱节”,发现和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对财务分析工作也造成一定的阻碍。

  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资金运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搞好财务管理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独特的作用,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的财务管理理念与企业的财务活动息息相关。拥有相应的财务管理理念,应用一定的财务管理方法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重大意义。

  规范的外包行为也需要外部市场监管机制的法律拘束。市场经济体制下,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是促进企业发展,推动经济进步的重要条件。财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财务管理模式在我国起步较晚,近些年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由于财务外包市场缺乏专业市场监管机构,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从而导致有些机构人员专业知识不过硬,缺乏工作经验,服务机构不健全,收费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外包行为不规范,从而损害委托方的利益。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瑞康制药有限公司作为新兴企业,不仅要发展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还需要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合理分配企业资源。企业希望通过财务外包直接降低运营成本,推动企业发展。但是,财务外包过程中会发生包括成本在内的各种隐形成本,从而使得企业在实施财务外包战略的时候只考虑到成本问题,对外包商缺乏有效认识,实现了企业短期效益,却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财务外包作为新型财务管理理念是财务管理发展的一种趋势。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必须认清形势、剖析自身,认识、尝试并参与到财务外包的实践中去,以顺应形势和获得更大的、更长远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瑞康制药有限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财务部门的一大特色就是涉及众多商业机密,企业经营计划、定价策略、客户资源,无一不是商业机密,中小企业在财务外包前应确定哪些业务需要外包,哪些业务只能由自己来做,尤其是部分涉及商业机密的业务。企业在确定财务外包范围时,应全面考虑企业自身财务机构的实力、财务业务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等因素,选择部分业务外包或全部财务外包。

  一般来讲,财务外包服务商的违约,对于中小企业的损失更大,不仅会遭受费用成本的损失,还可能导致企业相关财务信息和商业机密的泄露。因此,在实施财务外包前,一定要有详细、具体的外包合同,明确服务范围、价格、期限及双方责任与义务、财务收益分配和风险承担方式等,提高合作双方的违约成本。

  在选择服务商之前,应先了解服务商在同行业中的执业水平以及先前的客户对他的评价,即在沟通和信息反馈方面的时效性是否能满足企业自身的要求。同时,中小企业还应该了解外包服务商之前和其他企业合作时的合同履行情况,对其信用状况以及保密状况进行评估,以便充分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中小企业只有结合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财务外包服务商,才能使财务外包活动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2],周三多.中小企业竞争力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68~70;90

  [4]孔庆娟.财务外包的中国模式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刘振晶.小企业财务外包决策-7种能力评价财务外包供应商[J].中国商界,2010,(3)

  [6]汤谷良,顾黎. “管理外包”挑战财会职业[J].会计师, 2011,(2)

  [7]吴淑怡.我国企业财务外包的理性思考[J].当代经理人,2011,(4)

  加快实施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中国的把自由贸易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的十提出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中国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自2001年以来,我国自贸区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重大进展,初步形成了周边自贸平台和全球自贸区网络,不仅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政治经济效应,而且为我国经济贸易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挂牌成立,它是中国大陆境内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是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截至到目前,我国一共有四个自贸区得到了批准。

  纵观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其在贸易、税收、金融和投资四大领域的市场预期方面值得期待。新的产业规划和形态规划的制定要以国际贸易、金融服务、航运服务、专业服务和高端制造五大产业为导向分析,服务业比重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具体细分到各个行业,则包括国际航运服务、贸易信息资讯服务、展示服务、采购配送服务、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研发设计和打样服务、服务、国际贸易结算、保险服务、国际电子商务服务、高端维修服务等等。产业和行业的提升与发展,带给企业更好的发展前景。2014年5月,在考察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时指出,要切实把企业作为重要主体,重视各类企业对制度建设的需求,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试验区建设。自贸试验区能带给他们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多的商业机会。上海自贸区试验这一年,依靠制度创新所释放出的巨大红利,已让很多企业切实享受到了实惠。

  企业的发展因自贸区的出现拥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高地,自贸区是我国经济升级版的样本。一系列金融改革和创新的推出,为自贸区改革服务,例如,为满足企业经营贸易便利化以及升级化的要求,在外汇管理体制方面动作较大,企业经营和投资中的金融服务也将因此而更加便利,金融服务领域的创新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优化管理自身产业链,促进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然而,如何较好的保持自贸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自贸区企业管理高层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财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能够帮助自贸区企业保持甚至提高核心竞争力,因此实行财务外包应该得到更多自贸区的企业管理层的应用和认可。

  财务外包最早是由发达国家提出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其目的是为了简化组织、优化流程,提高企业财务绩效。具体到其涵义是指企业某些业务或流程(涉及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交由企业以外的专业财务公司代为办理和操作,并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来规定双方在此业务中的权利与义务,专业财务公司向企业提供财务信息并保证其质量和保守相关的商业秘密,企业则向其支付一定费用的财务管理模式。

  (1)基于要素禀赋理论来分析自贸区财务外包的可行性。要素禀赋理论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模式,是波尔特尔・俄林早期师承瑞典著名经济学家赫克歇尔深受启发而得出的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的丰歉。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产生即来自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对该理论加以延伸,企业间因资源的丰沛程度的不同而进行的资源配置亦可运用该理论。自贸区建立后,自贸区内企业财务核算的开展、税金核定征收、政府财政政策的理解等财务活动进行的程度,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由于自贸区各个企业的资源水平不同,理论上各个企业都应有企业经营领域擅长的业务,而对于一些在财务管理方面稍显薄弱的企业而言,特别是有些企业由于财务建制尚处于起步阶段,自身并不具备独立完成日常财务业务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自贸区企业实行财务外包的要求会极为迫切,财务外包就有了自身发展的空间和市场。当然,成本的考虑和比较也是自贸区企业将财务进行外包时所必需考虑的前提之一,这一比较是将企业设置并执行会计部门职能的成本与企业会计业务外包成本之间的比较。

  (2)基于会计服务职能与企业业务相剥离分析自贸区财务外包的可行性。会计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项经济活动,其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并因此为重大项目的投资进行预算和决算。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不能由其他公司或人员而替代进行的。如果对企业的财务业务进行分包,则很可能会将企业财务信息和经营信息等企业商业秘密外泄,对企业的发展不利。现代企业的财务外包中重视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化需求进行外包,这当中传统分包包括总账核算、往来账款管理、工资核算、固定资产管理、报表系统、纳税申报等模块,而为了确保安全性,在诸多的专业模块中,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保留如支付功能及监督职能等自主性较强的功能,将某些不重要的财务职能部分剥离。对于某些财务职能的外包业务,企业可以寻找经验丰富的专业机构为企业财务战略服务,一方面企业得到了专门机构的较为高端的财务服务,另一方面,也从某种程度上节省了企业的成本。基于此,涉及新兴产业的自贸区企业可以在财务管理模式上做出大胆创新的尝试。

  (3)基于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价值理论分析自贸区财务外包的可行性。自贸区企业的运行包括了产品研发、产品设计、物资采购、产品生产、运输和销售等一系列纷繁复杂的环节,面对诸多的环节,企业要在每个环节上都占据竞争优势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对于新兴的自贸区企业,国内四个自贸区刚刚兴起很多业务尚处于萌芽和探索阶段,行政政策、税收政策的落地都十分迅速,而企业相关人员由于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在短时间内无法对新政策进行理解和消化,并加以准确无误的应用。诸如对自贸区企业的税收优惠、减免税额及报税处理方法的不甚明了,某些财务业务对企业会计人员提出的较高的技能要求,而企业财务人员无法胜任等,都会使自贸区企业在强有力的竞争中失败。财务业务外包则能够较好的解决这一难题。将自贸区企业自身的劣势环节外包给具有相对成本优势和专业优势的企业代为运作,而将自贸区企业的自身精力集中在最具有竞争力的领域,既取得了有利的竞争地位,又合理整合了自贸区企业内外部资源,降低了经营成本。

  [1] 关淑怡.我国企业财务外包的理性思考[J].当代经理人,2008(4).

  [2] 于卫东.中小企业财务外包问题探讨[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构建会计理论体系和指导会计实践的基础。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问题长期以来是国内外会计学者研究的课题,学者们提出了各种理论框架的设想。而由于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构成要素过多过细,相互关系纷繁复杂,要素关系层次难以分清。所以,构建一个与现代会计发展水平相一致的、结构严谨的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非常必要的。

  FASB将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定义为:财务会计理论结构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理论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理论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致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一个章程,是一套目标和基本理论相互关联的有内在逻辑性的关系。

  会计理论要素和逻辑关系的构造体系都包含在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之内,它是由财务会计基础理论、财务会计应用理论和财务会计环境理论相互结合、有机构成的一个理论系统。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原则、会计假设、会计方法、会计要素、会计检验等理论,是构成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要素;财务会计应用理论是将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应用于会计实践、指导会计实践的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政策、会计基本准则等理论;财务会计环境理论,主要探讨对理论产生影响作用的外部条件,包括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是构建一套理论体系的出发点,认清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对构建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且,逻辑起点联系和贯穿整个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应该尽量明确和单一,以期可以更好的指导整个理论框架的构建以及利于准则的指导与选择。目前,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应以财务会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因为财务会计目标与其他理论范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财务会计目标应该体现会计环境的要求,决定会计对象,反映会计本质。在构建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过程中,应根据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根据我国的会计环境等制定具有我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目标。当前,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应该是为管理型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具有特殊性:财务会计目标介于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之间,可以称之为双目标论,即,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目标:强调受托责任,兼顾决策有用。

  根据财务会计目标的不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是存在区别和侧重点的。当以决策有用作为财务会计目标时,会计信息的着眼点是报表有用,即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侧重于相关性,其能够很好的揭示企业当前和未来的信息;当以受托责任作为财务会计目标时,会计信息的着眼点是整体有效,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侧重于可靠性,如历史成本,能够反映企业过去的情况。对于会计信息精准性的要求,前者允许偏差,而后者则要求精准可靠,即模糊的精确和精确的模糊。对于我国特色的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重于相关性。基于我国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强调财务报告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其次才是决策有用性。因此,相应的我国的信息质量特征应强调客观、真实,即:可靠性是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最重要的信息质量特征,其次才是相关性。 前资本市场还不完善、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还未健全,会计造假十分普遍,信息失真也很严重。面对这种情况,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也就更为强烈。

  建立财务会计的四项基本假设,为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条件。财务报表的基本假设与财务会计目标是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会计主体假设设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是将不同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区分开来,同时将会计主体与其所有者区分开来;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两项假设为会计主体及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其所需的信息创造了条件,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而货币计量假设则是限定了会计核算的对象,即只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同时也使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成为了可能。由此可见,应当把会计假设作为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基础。虽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正受着来自电子商务、虚拟企业等交易方式的不同程度的挑战,但是其发展尚未成熟,传统交易仍占主流。在以四项会计假设为基础的同时,对于特殊的会计环境因素,在界定会计的基本假定时应当适当考虑。

  在会计理论中,确认是一个广泛的理论,广义的确认包括了计量。而从狭义上讲,财务报表的确认是指根据相应的基础和标准来判断某一项目属于哪个会计要素,应何时列入财务报表。而计量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在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可选择的确认基础一般有两个: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关于确认的标准,FASB提出了四条基本确认标准:①可定义性所确认的项目必须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②可计量性所确认的项目能以货币量化;③相关性所确认的项目生成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是有影响的;④可靠性所确认的项目真实、客观并且是可以验证的。

  这四条确认标准基本上已被实践所证实,因此考虑到我国成本效益原则,我国完全可以借鉴。在计量方面,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应不应该采用公允价值。由于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财务报告更多的是强调受托责任,信息质量则是侧重于可靠性,公允价值应用范围受到限制,以及运用公允价值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因此,我国的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中对计量属性的选择应该:

  ①结合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结构应该在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中体现出来。

  ②计量属性的选择应该以历史成本为主,针对特殊经济事项可以选择能够更好的体现财务报告目标的计量属性,形成多种计量属叉并存的结构,适当时候可以选用公允价值。

  从已接触到的中外财务文献看,西方财务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操作性”财务领域,尤其是股份公司在金融市场的财务运作问题(汤谷良,1997)。比较而言,国内财务理论研究内容要丰富得多,诸如财务的基本概念、公司内部的财务运作机制和财务控制等,改革开放以来,这些一直是国内财务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不过,财务理论的体系结构以及未来财务理论研究得发展方向,至今仍不甚明朗。诸如财务环境在财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财务环境的具体结构及其对财务运作的具体影响、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权的有效配置、财务治理模式及其选择、股权结构和文化等环境因素对财务治理模式的影响等问题,还很少研究。甚至于财务理论的重心究竟在哪里,我以为也需要重新把握。尽管财务学研究十分关注方法论问题,如财务决策的方法、财务控制的方法、财务评价的方法等,但从现实看,影响公司财务资源培育与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似乎并不是财务方法而是财务机制和财务战略,尤其是财务治理权在公司内部的配置与运作。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还需要对财务学的理论结构作进一步的探讨。我的看法是,完整的公司财务学理论体系应当由财务环境理论、财务基础理论、财务战略理论和财务运作理论四个层次组成,其中财务运作理论又分为财务治理权配置理论和财务管理方法理论两大部分。

  1、财务环境理论。应该说,没有任何一个财务学家否认过环境对财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在中外财务文献中,财务环境也都占有一定的篇幅。问题是,财务环境在财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财务环境的具体构成及其对财务理论与实务的具体影响等问题,在研究上还不能说已经到位。时至今日,人们还是把环境视为财务理论界域以外的东西,还没有把环境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内生性要素来看待。这样做,将不能体现财务环境应有的理论地位,实践中也带来一些问题。从历史和现实看,财务环境对财务目标及根据逻辑导出的财务战略、财务策略、财务机制和方法都有着全面的和直接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应当把财务环境理论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内生性要素,甚至应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来理解。

  其次,尽管人们已经对财务环境的构成内容进行过多种归纳ope体育,但“重硬环境轻软环境、重经济环境轻文化环境、重股份制企业环境轻非股份制企业环境、重一般环境轻特殊环境、重一般描述轻具体分析”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对于财务环境要素,我的看法应当用多维度的立体论方法归纳,概括为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科学、技术、人口、历史和地理十个维度,并按对财务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影响方式和发生频率等多种方法进行归类分析。

  最后,对财务环境的研究还应克服和消除目前存在的“环境与财务板块结合”的状态,从纵横结合的“时空差异”上深入分析和把握各个维度的环境因素对财务理论、财务战略、财务机制和财务方法的具体影响。国际间的财务行为总是存在差别的,而差别的形成基础是环境差异。财务学的研究,必须能够有效地把握国际财务差异及其形成机理,并侧重从中国特殊的财务环境出发,研究适合这个特殊环境的财务理论与方法。只有按照这个思路和方法,才能构建对中国企业具有实际的和直接的指导意义的财务理论体系。

  2、财务基础理论。这是财务本体理论最基础的部分,讨论财务的具有“实质性”的问题。近年来这部分的研究较为活跃,已经出现了不少创新的成果。但是,财务基础理论究竟由哪些内容或要素构成,学术界的观点仍不尽一致。我的看法是,如果把财务理解为“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则财务理论的基础部分就应当从特定的财务环境出发,研究这种行为的主体与范围、本质与职能、动机与目的、前提与条件、原则与规则、方式与方法、过程与结果等行为要素。也就是说,财务基础理论的构成内容应当包括财务主体(包括法人主体与自然人主体)、财务活动范围、财务基础性和基本假设、财务本质与职能、财务基本目标、财务一般过程或环节、财务基本原则、财务一般规则(包括制度性规则、技术性规则和道德性规则)、财务基本方法、财务效果评价十个部分。即使是“一般”或“基本”概念,也必须密切结合特定的财务环境,全盘照搬西方财务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3、财务战略理论和财务治理权配置理论。这两个都是全新的财务学研究领域,尤其是财务治理权配置理论。关于财务战略,国内已有一些研究成果,有代表性的是陆正飞教授的《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和刘志远教授的《企业财务战略》,他们在这一全新的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极富创新与成效的探索。至于财务治理权的配置,目前还难以发现专门的、较为具体的研究文献。对于公司财务治理权,我的看法它是公司法人财产权的核心,人们常说的法人财产权,其主要内容就是法人财务治理权,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控权,《公司法》的规定就是较好的体现。财务治理结构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部分,财务治理权配置又是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运行机制的核心内容,从目前情况看,配置的合理与否还是影响财务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性因素。如此重要的问题,至今却未能引起理论界的重视,不能不说是财务学研究的一大缺憾。围绕财务治理权的配置,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比如财务治理权的内容与结构、财务治理机构的设置与运作、财务治理权的配置范围与层次、配置模式与结构、运作机制与方式、企业集团财务治理权配置的特殊性、财务治理权配置模式的国际比较、文化差异与财务治理模式的选择、政治制度对公司财务治理模式的影响、股权结构等经济因素差异与财务治理模式选择等,这些问题甚至可以作为财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专门研究。我期望这个最具现实意义、也最能体现国别特色的研究,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

  1、关于财务本质。财务本质理论的讨论由来已久,主要有货币收支活动论、货币关系论、分配关系论、价值运动论、资金活动论、现金流转论、本金投入和收益论、财权论、资本要素配置论等几种观点,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的某些特性,也推进了财务理论的建设和发展。不过,这些观点是难以将财务学与会计学和政治经济学相区别的。比如货币关系或分配关系,原本就属于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的范畴。而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会计学上则一直把它作为会计的对象来看待。在把握现代财务的本质与职能(本质的具体化)问题时,传统的静态分析法和就财务论财务的狭隘主义观点必须调整,而郭道扬教授(1998)在分析会计本质与职能时所采用的动态分析法和环境联系法值得借鉴。实际上,财务的本质与会计的本质一样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务解释为“分配关系”尚可理解,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再将财务的本质与职能仅仅理解为某种关系或某种资金或现金的活动,就显得有点过于狭隘了。现代财务作为公司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最本质的职能就是有效培育与配置财务资源。处理分配关系、或组织现金流转、或安排资金或资本、或财权合理配置等,不过是“有效培育与配置财务资源”系统的一个侧面或一个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财务资源,在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中,应当既包括“硬财务资源”如资金和自然资源等,也包括“软财务资源”如市场资源、人力资源、知识产权和组织管理资源等。所谓财务,其实质就是通过合理的财务制度安排、财务战略的设计和财务策略的运作,有效地培育和配置财务硬资源和财务软资源,以求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和协调化,维持理财主体的可持续发展。

  2、关于财务假设。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一些,诸如财务主体、货币时间价值等几乎一致被作为财务基本假设来看待。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领域,假设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假设体系。然而问题是,财务学假设的客观基础是什么?有无必要将财务学假设作为一个体系来看待并进行层次划分?财务主体、货币时间、价值等假设是否就是财务学的基础性假设?我的看法:(1)任何假设的客观基础都是环境不确定性。比如会计上的持续经营假设,就是源于会计主体的生存寿命的不确定性。(2)不确定的财务环境因素是一个体系,有些财务环境因素如财务资源是否稀缺、理财人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等,对财务行为和财务学体系的构建具有全局性和重大性影响;而有些财务环境如产品寿命周期、物价变动、税率调整等,只对财务行为具有局部性的影响。据此,可以把财务学的假设体系分为基础性假设、基本假设和技术性假定三个层次。(3)财务学的基础性假设对财务行为具有全局性影响,构成财务学的基础性理论,主要包括财务资源稀缺性假设、理性理财人假设、理财者为经济人假设、理财信息完备性和对称性假设、财务利益最大化假设等。(4)财务学的基本假设对财务行为具有重大性和直接性的影响,构成财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财务主体、货币时间价值、现金流转、风险与报酬对等假设等。(5)财务学的技术性假定对具体的财务行为具有局部性和直接性的影响,构成财务学的操作方法论部分。如在投资决策中,不考虑通货膨胀或紧缩时的币值不变假设,或考虑通货膨胀或紧缩时的币值有规则变动假设等。财务学的技术性假定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每一种财务方法都有一个或几个假定前提。

  3、关于财务目标。这是财务学领域中研究较为热烈的一个问题,王化成教授(1998)曾归纳有14种观点,目前较为流行的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点。关于股东财富最大化,我的看法将其作为现代财务的目标是不合适的(李心合,2000)。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假设具有不合理性。英国学者帕克(RPike)等人对英国公司的目标定位情况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管理人员对企业盈利能力比对创造财富更有兴趣,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仅排在第4位,而且只有不到18%的被调查者认为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许多美国企业的调查研究也支持这一发现(刘志远,1999)。

  至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假说,理论上还不能说是比较成熟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企业价值的含义模糊,与利润和股东财富的关系尚未理清。西方经济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认为企业的价值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作为出资人的股东最关心的是企业的利润及产生利润的载体———企业的资产和净资产。然而,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像微软公司这类的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利润或净资产严重背离。于是,人们便思考用股票市值来解释企业价值,并将企业价值等同于股东财富。美国麦肯锡公司的汤姆科普兰、蒂姆科勒和杰克默林三位学者在《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和管理》一书中,还将企业价值解释为“产生现金流量和基于现金流量的投资回报能力”,并认为这就是全新的价值观念。二是企业价值难于计量。在所接触到的文献资料中,人们已经提出的企业价值的计量方法有每股收益法、股票市价法、净资产收益率法、经济利润法(公司价值现值=投资资本+相当于每年创造价值的溢价即预计经济利润)和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等多种,尤以股票市价法和现金流量折现法最为流行。股票市价法只能在上市公司使用,并且最好是该公司的股票市价与其价值高度相关,而这样的公司,不说在中国,就是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为数也是不多的。至于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用这个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数值来计量公司的价值,其可靠性是很难保证的。

  关于现代企业的财务目标,我的看法是有效增加值最大化和利益分配协调化。增加值是对企业创造的新财富的价值衡量,增加值的多少体现企业为社会创造的新财富的实际水平;同时它也是企业股东、债权人、经营者、政府、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源泉,用增加值作为财务的目标,能够兼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对单个企业而言,增值有有效增值与无效增值之分,区分的标志就是增值能否给企业实际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因为增值的实质就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无效增值的形成原因是信用风险和会计上的权责发生制。有效的增值需要按照经济的和社会的规则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配,基于利益相关者各自对自身财务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企业管理当局还必须把有效地协调利益关系作为其理财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4关于财务基本原则。目前学术界的看法不尽相同,可以罗列出至少十几种观点,有三原则、四原则、五原则、六原则的归纳,更有内容上的千差万别。从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财务的角度出发,本文提出的财务基本原则是:资本保全原则;硬财务资源适度耗费与有效利用原则;积极培育软资源原则;利益相关者配置与共同治理原则;公平分配与利益协调原则;人本财务与物本财务相结合原则;权责利效相结合原则。这些原则强调了对稀缺硬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对软资源的有效培育,突出了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企业的财务治理和财务利益的分配以及利益分配中的公平性,体现了与人们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财务的基本特征与要求,所以称为基本原则。

  1、财务治理权的配置层次。1994年,汤谷良教授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财权配置观点,即除监事会行使财务监控权外,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财务经理共同分享企业全部财权。1997年,汤教授又明确提出财务三层次论(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并认为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这个观点的创新意义及对国内财务学研究的积极影响是有目共睹的,问题是,还有无必要与可能进一步发展。我的看法是,至少有两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是处在第一层次上的是否只有出资人或所有者。财权的基础是产权,产权制度安排决定财务治理权的配置。从历史上看,以小规模为主要业态的古典企业是体现“财务资本至上”逻辑的“财务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产权制”或“业主产权制”,相应的财务治理结构为“一元主体(业主)治理结构”,即业主拥有绝对的财务治理权。现代公司制的出现以及“经理革命”使公司财务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相应的财务治理权配置模式也演化为“二元主体(所有者与经营者)共同治理结构”,所有者与经营者共同分割公司的主要财务治理权。公司的产权归谁的理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们还一直维护“(财务)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维护“业主产权论”的观点。但是80年代以后,业主产权论的逻辑开始受到经济学家们越来越多的怀疑,体现“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并重”逻辑的“财务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合作产权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最值得一提的是“利益相关者共同产权论”,该理论把企业视为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合约,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剩余”作出贡献并享有剩余索取权。因此,经理们要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而不仅是股东的利益服务。从现实来看,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员工乃至社会公众,这些利益相关者均对企业有财务利益要求,也均对企业有财务权利。这就是说,处在财务治理权配置第一层次的,应当不仅仅是企业外部的股东,还有企业外部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换句话说,外部利益相关者是公司理财的第一层次。

  二是员工是否构成一个独立的理财层次。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内部的经营者和财务经理,他们都是企业财务治理权的分享主体,也是企业财务利益的分享主体,那么员工呢?从理论上说,员工是企业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在“从业员理论”下还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当然应参与企业的财务治理。我们一贯提倡的民主理财,也是把员工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独立的理财层次来看待。这样说来,企业财务治理的层次,实际上就是四个层次,即外部利益相关者、经营者、财务经理和员工。不同的人参与财务治理的程度和方式也是不同的,这正是我们结合中国国情需要认线、财务治理权的配置模式。面向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财务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和框架可归纳为4个方面: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财务治理;人力资本最大者拥有最重要的财务治理权;财务相机治理;知识和信息专家参与财务治理(李心合,2000)。这4个方面是现代财务治理模式的一般特征,其具体结构和表现形态因时因地而异。研究我国企业财务治理模式,必须广泛、深入地联系我国特殊的经济、法律和文化基础。

  3、财务治理权的配置结构。财务治理权的配置,应以权利性质、公司类型、法人治理结构、管理人员素质、环境影响和配置效果等因素为基础。在“一长(董事长)四会制(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会)”的公司,财务决策权配置的一般情形是:财务战略决策权归属股东会和董事会,财务日常决策权被授予经理会。不过,财务决策权的安排也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环境适应性。其次,财务决策权的配置还具有动态调整性,财务相机治理机制所揭示的就是这个道理。一般的理解,相机治理是指:内部人或经营者主导财务治理权的条件是公司财务生存能力,当公司偿债出现困难时,银行就会出面干预公司财务与经营。财务决策权在公司内部人与银行之间的变换与转移,是现代企业治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对于财务决策权,财务监控权的配置要分散得多。主要有四大分享主体体系:一是财务监控权的市场分享体系ope体育,主要是通过会计市场来实现的;二是财务监控权的政府分享体系,包括财政机关、税务机关、审计机关和证券监管部门等;三是财务监控权的出资人分享体系,包括投资者和债权人两大类;四是财务监控权的内部人分享体系,这个体系又可以分为纵向财务监控体系和横向财务监控体系两个分支体系。纵向监控体系是在公司内部的各层级之间,享有监控权的上级组织或个人对下级组织或个人的监控;横向监控体系是在地位平行的组织或个人之间展开的。公司内部的财务牵制制度应按纵横结合的立体方式设计方能奏效。

  [3]辜位清“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和管理”评介[J]管理世界,2000,(3)

  [6]李心合利益相关者产权与利益相关者财务[J]财会通讯,1999,(10)

  [7]冯根福西方主要国家公司股权结构与股东监控机制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1997,(6)

  财务决策,是选择和决定财务方案、政策的过程,企业的财务决策通常属于短期财务决策。对最令人满意的财务方案进行确定,是财务决策的直接目的。在企业中,只有对具有较高有效性及可行性的方案进行确定,才能使财务决策发挥其本身的最大化价值,促进企业目标更快实现。所以,在整个财务管理中财务决策属于核心性的存在。立足广义的财务管理理论,对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企业决策及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在分析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的关系前,要对广义的财务管理理论有一定的了解。

  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起点为财务管理环境,其前提与向则分别为财务管理的假设与目标,该理论结构包含的内容有很多,除了财务管理基本及通用业务的理论外,还包括财务管理特殊业务的理论等。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由王化成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初步提出,该理论提出要从实践发展的需求出发。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是对财务管理研究内容的拓展,也是对狭义财务管理理论界定的突破,将广义筹资、投资、分配等问题纳入财务管理的研究领域中,并根据企业的管理环境和宏观环境,在广义的视角下,对具体的财务决策问题进行研究,促进了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实现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随着人们对环境因素认知的进一步深入,“广义”概念中的研究链条逐渐独立出来,开始着重研究环境这一起点的作用机制。当前梳理的逻辑环境中除了包括财务管理环境ope体育、假设外,还包括目标、决策等,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治理的“桥梁”作用,即企业治理在财务管理环境到财务决策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宏观环境不断变化的同时,公司的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在这些外部与内部环境的影响下公司的控制权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财务决策模式及经营效率也由此发生了变化。在与财务管理有关的各种研究中,其逻辑起点逐渐落脚于财务管理环境。

  广义财务管理视角下,宏观环境中的不同要素对财务决策产生了不同影响,即是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之间关系的鲜明体现。

  近年来的财务研究中,热点莫过于政治学与财务学的交叉研究。在财务决策中,政治环境所起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政治关联,企业的发展处于我国宏观制度的环境中,必然直接或间接的与政府存在一定关联。政治关联的建立对公司的财务决策是极为有利的,会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产生影响,且会对企业部分商业特权的赋予产生影响,明显提高了公司的股票价值。不过,政治关联也会使企业价值和员工配置的效率产生损坏性影响,尤其对国有企业投资的效率具有负面影响。第二部分为政府干预,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和调控的主要目的在于避免市场失灵产生不可控的后果。民营企业受政府干预过多时,虽然可促进政府扩大就业等目标的实现,但国有上市公司在投资方面也会产生问题。

  法律制度、产权保护程度等差异对企业治理结构存在影响。法律和相关法律制度,是法律与财务决策研究所围绕的两个方面。“法与财务”热潮的掀起,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国家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越好,公司收益得到的维护将会越多,公司资本成本也能得到有效的降低。在影响财务决策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关联较大的有公司法、证券法及税法等。其中公司法在财务决策中的影响比较为人们所熟知,主要体现在股权结构、分配利润及员工薪酬等方面;证券法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司股票发行的各种方式,上市、交易过程中对信息的披露等方面;税法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税收征管、税率变动及调整等方面。

  在企业财务决策过程中,经济环境的变化是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其影响机制主要表现为经济周期与经济政策两种。经济周期是针对总体经济而言的,主要指其紧缩与扩张的周期性波动变化过程。经济周期与盈利水平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焦点,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越好,盈利水平越高,宏观经济周期对公司盈利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形成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期积淀是分不开的,其构成要素除了包括特定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外,还包括伦理道德规范、等。根据我国许多企业的融资手段可以发现,在我国法律保护仍不完善的今天,通过非正式融资渠道,许多私营企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而促成这些融资渠道的重要因素在于声誉机制及个人关系等。企业声誉是其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声誉的越好其业绩也会越好。目前,研究者对公司经营与决策中文化的影响机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政治环境及法律环境,对企业的改变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企业市场交易成功,其二是企业未来经营的预期,而这些都会较大地影响着企业资产投资的动机等。除此之外,企业在对市场化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进行构建的过程中,也会受到政治关联等影响,从而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分配产生影响。所以,财务管理研究应加强对政治及法律环境的考察,通过考察更加深入地说明政治环境及法律环境是如何作用于企业财务决策的路径,揭示制度环境对企业价值增长的影响。

  新兴的许多企业,近年来均在各种非正式途径下对某一集团进行依附,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这些非正式途径中,除了血缘、婚姻、同学及工作关系外,还包括其自身的声誉等,通过声誉机制,许多企业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无控制权关系,但从实质上来说同样构成了内部资本市场。纵观这些途径,无一不与声誉机制、关系、道德准则等社会文化因素有关,对社会文化因素作用企业财务决策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和对社会文化因素与政治及法律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有利于企业利用社会文化因素进行财务决策。

  从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多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对政府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微观企业会受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何种影响也是评估的因素之一,这一指标同时也是修正政府决策行为的重要依据。因此,学术研究自然也必须加强重视。虽然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但目前仍较难把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机制完整揭示出来,研究之路仍然比较长远。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环境近年来的日益复杂、多变及宏观经济政策的频繁出台,给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推动了其迅猛发展,各种新技术被应用于企业的信息搜集中,不仅改变了企业信息搜集的途径,同时也提高了其信息搜集的效率。

  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集中管理,新型财务管理手段的应用,对企业筹资与投资模式具有间接的影响。为了拓展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视野,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应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对技术环境变迁所带来的企业决策的变化进行探索。

  宏观环境的变化,密切关系着企业行业环境和内部环境,而企业财务决策正是这几种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立足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梳理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的关系,对宏观环境影响财务决策的机制进行分析,有利于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给财务管理的务工作。与此同时,通过提出可行的研究建议,有利于找到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深入研究的方向,全面推动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

  [1]王鹏,张俊瑞,周龙.企业价值概念、影响因素及其计量:综述与展望[J].财会月。